一、战争片的劣势
战争片作为电影的一种类型,这几年没落了,偶尔出来几部,版式趋于狭窄,没什么可看的。 算来算去,只有《血战钢锯岭》、《敦刻尔克》、《1917》和《中途岛》等少数几部还不错,其他的基本没那么好。
面对前几天悄然上线的《前哨》,一开始并没有抱太大希望,但看完之后发现还不错,值得一看,也值得推荐。
尤其是战争片的影迷,千万不要错过。
2.最大看点是53名美军对抗400名塔利班
这部影片最大的看点是53名美军士兵与400名阿富汗塔利班分子激战近13个小时。 最终,在空军和地面部队的支援下,美军击退了塔利班的进攻。 在清理战场时,美军共发现了150多具塔利班遗骸。 美军伤亡人数为8名美军和3名阿富汗军人阵亡,27名美军士兵受伤。
这场战斗结束后,所有幸存的哨所士兵都获得了勋章。 其中两人更获得了美国总统同时颁发的美军最高勋章“荣誉勋章”,简称MOH勋章。 这是美军50年来的第一次。 这两人也是影片的主角,分别是克林特·罗梅莎中士(斯科特·伊斯特伍德饰演,没错,是老托基的儿子),以及职业军士特卡特中士(斯科特·伊斯特伍德饰演)。 迦勒·兰德里·琼斯)。
美军看似打了一场惨胜,却又关闭了哨所。 但对于塔利班来说,无论是威慑力还是战略意图,都可以说是在付出惨重伤亡后达到了目的。 不过,美国原本打算放弃这个前哨基地,塔利班似乎没有必要做出这么大的牺牲。 这场战争变成了一场稀里糊涂的大乱斗,只有惨烈,没有真正的赢家。
退一步说,这个发生战争的前哨站,名叫基廷前哨站,对双方来说都太重要了。
3. 为什么战争的地点很重要?
这个基廷哨所位于阿富汗努里斯坦省东部的坎德什山脉,(所以,这场战役也被称为“坎德什战役”)靠近边境,距离巴基斯坦只有14公里。 美军之所以在这里设立前哨站,是因为高层认为前哨站可以牢牢卡住塔利班的后勤补给咽喉。 当然,这样的眼中钉、眼中钉,塔利班必须赶紧除掉。
从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努里斯坦省和坎德什地区的重要性。 它位于阿富汗东北部,毗邻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穿过瓦罕走廊,与中国新疆喀什地区相距不远。 这里地处偏远、多山、远离大都市,是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 的确,塔利班、基地组织、伊斯兰国,甚至新疆暴徒都在这一地区极为活跃。 美军在这里建设基地、设立哨所,目的就是要扼住塔利班等恐怖分子的咽喉,像楔子一样插进恐怖分子活跃的地区,切断恐怖分子的脊梁骨。 塔利班等人对此自然是心知肚明,视美军哨所为眼中钉、肉中刺,想赶快除掉。
4. 是一个活靶子
对双方都非常重要的 Post,地理环境非常恶劣。 它位于兴都库什山脉的一个偏远山谷中,三面环山。 站在半山腰往下看,哨所一览无余。 攻易守难。 哨所里的人基本上都是活靶子。
上图是电影中的基廷哨站,下图是现实中的基廷哨站。 哨站现实中的环境比电影中还要糟糕。 基廷哨站三面环山,一侧临水。 人们几乎要仰视90度才能看到山顶。
但是对于美军来说,哨所只能建在山谷里,因为驻守在那里的美军负责在那里巡逻一条路,还有一些扫雷工程的建设,那么这条路就是只有一个通往几个地方部落。 一条路,只好建在山谷里。 不过在侧山脊上建了一个小哨所,用来守卫和掩护下面的营地。 (这个小哨所由阿富汗国民军看守,片中没有出现。)营地也是专门建造的,空地很少,建筑物和建筑物之间有掩体,上面有泥土和混凝土他们以防止炮击。 但是,如果哨站真的建在位置更好的山顶上,那就意味着一旦发生战争,后援就很难快速送达,很容易被完全绞杀。
5.中印冲突可比
这么说有点抽象,但其实这场战役有一个很好的对比,就是前几天中印在加勒万河谷的冲突。
根据美国卫星的照片可以看出,中国哨所的地理位置也不太好。 地处河谷,背山环水。 就军事战略而言,地形并不好。 不过考虑到加尔万河谷的平均海拔在5000米左右,又高又冷又邪,总的来说这里算是一个不错的位置。 当没有最优选择时,只能做出次优选择。 中国在加勒万河谷的营地和美军在坎德斯山的军事哨所都做出了次优选择。 因此,当袭击发生在大年初一时,守军相当措手不及。
在加勒万河谷,中国军队首先遭遇印军突然袭击,造成帐篷被烧毁,人员受伤,甚至有人员伤亡(据说我方有3人死亡)。 前期我方处于极不利的地位,但后援紧随其后。 当中方一个营前来救援时,情况发生了彻底的逆转。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山谷地势对守军不太友好,但在后援部队到来后,地势也不利于进攻方的印军迅速撤离。 除了天黑寒冷之外,印军的伤亡除了在兵器搏斗中直接败给我方外,更多的是在战败逃跑时坠崖造成的非战斗伤亡。 到目前为止,据报道印度有超过20人死亡,但实际上应该更多。
基廷哨所的防御也是如此。 在险恶的地形中,美军仓促应战,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毕竟塔利班再强大,也敌不过武装到牙齿的后援部队。 后援一到,局势逆转,最终塔利班伤亡更大。
前面的攻击者似乎有了长足的进步。 后援来了,进攻方还是想巩固和支撑大战果这是我的战争攻略军事哨所,所以战斗异常激烈,但整体实力不济,最终的结果已经注定。 行凶者必反咬一口,败而归。 无论是加尔万河谷还是基廷前哨站,都是如此。
简单来说,《前哨站》就是一场进攻与反击的攻防战,非常惨烈。
6.原创作品是杰作
不过,由于导演罗德·拉里本人是美国陆军退役军官,毕业于西点军校,因此由他来拍这部电影更为合适。 思想,包括对战争的思考,这也让影片的厚度增加了很多。
更多厚度来自原著《被遗忘的哨所: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 这本书在中国已经翻译出版,但由于评论数不足,豆瓣评分没有出现,可见看的人不多。 不过这本书在美国的影响还是挺大的,甚至被誉为阿富汗问题的最佳著作。 首先,作者杰克塔珀不是普通人。 他是CNN的王牌主播。 他每晚在黄金时段主持CNN的时事节目。 他经常与主要政客有说有笑。 总是冷酷无情,言词犀利,很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杰克·塔珀是艾美奖获得者,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三度获得梅里曼·史密斯纪念奖的记者,并被国会荣誉勋章协会授予“德州麦克里新闻奖”。 自 2000 年以来,杰克·塔珀 (Jack ) 报道了每一场总统大选之战。 多年来,杰克·塔珀一直关注中东、美国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问题,是最早质疑布什政府阿富汗政策的记者之一。 《被遗忘的前哨站》出版后受到各方好评,2012年登上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被誉为以阿富汗为背景的所有书籍中最好的作品。
作为大咖写的代表作,《前哨站》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遗憾的是,书籍和电影都被低估了,至少在中国是这样。
就这部纪实小说而言,它描述了基廷前哨站的整体情况,时间跨度近四年,从2006年春天到2009年秋天战斗结束前哨站被废弃。基本上,一切从前哨站的建立到它被遗弃的记录。
电影《前哨》已经尽可能展现了书中的内容,不仅有观众最期待的惨烈攻防战,还有之前的铺垫部分。 这场战争只占据了电影的30多分钟。
所以整部电影看起来就像是锅盖头+黑鹰坠落。
7、前松后紧的薄膜结构
伏笔部分类似于《锅盖头》,讲述了美军在前哨基地的日常生活。 紧张与放松并存,大大小小的攻击不断,但生活还是要的。 战争的后期类似于《黑鹰坠落》,就是被围攻,然后解救,再战斗,战场场面异常惨烈。
整部影片最值得称赞的地方无疑是接下来的战争场面。 因为,这部片子不仅有专业的演员在演戏,还邀请了当时的大批军人来扮演当时的自己。 因此,本片的战术技巧非常专业。 不仅枪械还原到当时最好的状态,连战法、战技都尽量还原,非常真实。
《前哨》对小说涉及的内容进行了大幅改编,但也保留了战前前三任指挥官的情况。 电影一开始,一群美军新成员来到哨所后,这些美军大兵互相打趣打招呼,第二天就迎来了意想不到的埋伏。
这批美军官兵是骑兵4团6中队B连,隶属于美军第4步兵师第3旅。 整部电影都是从他们的角度展开的。
事实上,在B连到来之前,这个哨所已经经历过三处防御变化。 最早的,2006年,这个哨所是由美军第10山地师第3旅第71骑兵团第3营的一个步兵连建立的。 当第3旅撤出责任区时,第173空降旅过来接管了一年的防务。 173主要实施平叛战略,重点推进重建,促进当地民众合作,减少敌对行为。 原本卓有成效的平叛进程很快被推翻,战斗再次白热化。 直到2009年5月,步兵4师3旅骑4团6中队B连,也就是《哨所》中突出的官兵,来到了哨所。
近四年来,四支轮换部队陆续驻扎在基廷哨所。 众人的第一反应是此地位置太差无法防守,必须尽快关闭哨所撤离,但一拖就是三年多,直到预定撤离计划启动前几天之后,遭到了塔利班的大规模袭击,闹成了大新闻。
之前说过,哨所建在山脚下,这本身就是不得已而为之。 言归正传,这里再次强调,如果位于山顶,固然便于防御,但必须完全依赖空中补给,而美军只有一个旅在当地,可用的陆军直升机资源非常有限,无法承担所有的空中后勤需求。 而且,它位于山顶。 受地形限制,部分重点区域视野受限,看不到。 如果位于山脚下,缺点是电影很容易在三面环山的山上被武装分子袭击。 优点是临近公路,离附近的阿富汗村也很近。 (靠近村子本身就是一个很强的理由,毕竟村子里人多,控制住恐怖分子很难有所作为,在山顶上驻军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理论上,你可以通过汽车从陆路运输中获取物资,这可以大大减少对空运的需求。
然而,由于自然灾害频发,2006年前哨基地刚建立不久,美军就发现所谓的陆路交通总是中断。 此外,该地区经常遭到恐怖分子的伏击。 这个哨所绝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 很早就有人提议他们应该撤离。 但美军的逻辑是,建前哨站容易,放弃一个前哨站难。 军官们对底层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对自己的实力过于乐观。
而且,几个月前,该哨所原定于2009年7月撤离。但2009年恰逢阿富汗大选年。 为顺利进行大选,前哨一拖就是三个月,原定于2009年10月6日最终撤离。然而基廷小冲突却发生在撤离前三天的10月3日。
影片开播前一小时,快速讲述了哨所四位指挥官的遭遇和哨所的日常生活。 事实上,在此之前,前哨站里有两位指挥官,而影片只是在台词中提到了他们的名字。 他们是第10山地师因直升机失事牺牲的营长芬蒂中校和被伏击身亡的第173旅连长博斯蒂克上尉。
影片中的第一任指挥官是第10山地师分管后勤和行政的中尉副师长CO()本杰明·基廷,由奥兰多·布鲁姆饰演。 这也是本片最大的演员。 不幸的是,奥兰多布鲁姆在影片中早早去世,成为影片中第一个牺牲的美国士兵。 有趣的是,《哨兵》与《黑鹰坠落》有些相似。 在黑鹰电影中,当时还未成名的奥兰多布鲁姆也是片中第一个牺牲的美国士兵。 在《黑鹰坠落》中,布卢姆在直升机的摆动中,双手没有抓牢,直接坠落。 他没有被敌人的枪打死,而是惨遭摔死。 在《前哨站》中,布卢姆饰演的中尉也死于车祸,不过这次是车祸。 汽车在狭窄的山路上无法通行,掉下悬崖,将车上的中尉带下,不幸遇难。
前文说了,前哨基地建在山谷里,是因为美军觉得方便陆路支援。 美军后方大型基地的营长迈克尔·霍华德中校是这么想的,于是命令中型战术车(LMTV)开往前哨。 路明明很艰难,他却坚持了下来。 本杰明·基廷中尉预感到这次任务极具威胁性,他不想仓促命令部下送死,于是亲自驾车前往。 结果,行到一半,他们已经不能过去了,霍华德中校命令他们原路返回。 事实上,此时,车辆已经无法进退。 结果,在折腾之中,出事了,连车子也掉下了路边的悬崖,车上6人不测全部遇难。
基廷哨站,名字来源于本杰明·基廷中尉,他死后哨所以他的名字命名。
在电影中,前哨站的第二任指挥官伊利斯卡斯上尉实际上是驻扎在基廷前哨站的第1步兵师师长伊利斯卡斯上尉。 被遥控炸弹炸死。
伊利斯卡斯死后,173旅驻守期间勉强与当地建立的关系和重建任务基本结束。 步兵4师接防时,第一任师长波特上尉,也就是电影中的黑人副官布拉沃德上尉的原型,就和电影中刻画的一模一样。 因为担心自己的安危,他始终没有离开作战指挥中心,向部下提出还击的要求,也是过于谨慎了。
波特上尉在前哨站驻扎三个月后,正常调动后离开,随后波蒂斯上尉接任。 波蒂斯上尉也是最后一位指挥官。
战争爆发后,波蒂斯上尉并没有向前冲锋。 不知道为什么的粉丝可能还会觉得他做的不够好,不够勇敢。 但事实上,他并没有做错什么。 整个战斗过程中,他始终坚守指挥所,看守电台。 他只是起到了商通下达的指挥中心的作用。 空中支援,几名核心士兵随时了解前哨各防御点的情况,尤其是伤亡情况和弹药补给情况,以便随时安排储备和弹药补给。 战争结束后,他还被授予高级勋章。
8. 战争的两个英雄
就战争的过程而言,也是简单的。 毕竟对于塔利班来说,是蓄谋已久的。 影片中,协助防卫的阿富汗军官也多次提醒,大量塔利班士兵将围攻哨所,但由于说了太多次,形成了“狼来了”的效果,但没有一个相信他。
片中有具体镜头显示,前一秒他正要洗澡,下一秒就被迫拿起武器赤裸反击。 没有准备时间,单独拍的略带滑稽的一幕被这些士兵演绎得淋漓尽致。 印记。 攻多则累,紧弦不紧,时刻提防。
2009年10月3日凌晨5点58分,战斗正式打响。 一时之间,早已布下的火箭榴弹、机枪、无后座力炮等轻武器齐齐开火,15秒一发迫击炮就落在了美军阵地上,狠狠打击手无寸铁的美军。 士兵。 美军为基廷作战前哨站提供火力支援的观察哨被敌人集中,完全失去了作战功能。 战斗开始仅两分钟,第一名美国士兵就阵亡了。 战斗开始后不久这是我的战争攻略军事哨所,协助美国特遣队的 20 名阿富汗国民军士兵放弃了战斗,允许塔利班部队在袭击开始后一小时突破前哨的一侧。
美国击退了塔利班的多轮袭击。 战斗打响半小时后,驻守哨所的美军指挥官波蒂斯上尉通过无线电向上级报告,塔利班武装分子从三个地方进入了美军营地。 只有战术指挥中心还在美军士兵手中。
这一战,不少新兵乱射。 枪械被毁的很快,弹药储备也快用完了。 唯一剩下的联系工具是卫星电话。 波蒂斯上尉通过卫星电话向上级呼吁,在电话里大喊:“我告诉你,如果你不尽快得到增援,我们都得死!”
跳过整体,让我们跟随影片的主人公,即美国陆军中士克林特-L-罗梅萨和迪伊卡特最终获得奥巴马总统颁发的美国最高军事奖章“荣誉勋章”的故事。
先说罗梅沙中士,他的表现确实很勇猛!
(现实生活中的 Clint-L-)
(电影中的克林特-L-罗梅莎,由斯科特·伊斯特伍德饰演)
第一个小时,猝不及防的美军直接崩溃了。 他们只能收缩阵地,坚守在两座未被烧毁的建筑上,形成一个狭窄的内防圈。 剩下的一些美军躲在“悍马”军车里动弹不得。 在这种极其危险的情况下,驻扎在基廷哨所的美军极有可能全军覆没。
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克林特·罗梅沙上士挺身而出请战,为美军扭转战局立下了汗马功劳。 罗梅莎知道这个时候自己必须要出手,否则,所有人都会死。
要知道前哨站处于完全压制状态,防守方采取的战斗视角是仰视。 很难有效地攻击敌人。 塔利班居高临下,地势十分有利。 而且这里不像加勒万河谷,条件没有那么艰苦。 塔利班自上而下打起来更容易。
罗梅沙迅速召集志愿跟随他的人组成了5人的临时分遣队,决心发动局部反击,试图狙击击退涌入营地的塔利班,并带领支援部队前往正确的地点。
于是,罗梅莎在没有任何掩护的情况下,带着小队在地面上左冲右突,一边躲避着四面八方的扫射,一边努力反击。 此时,手持狙击手的塔利班正在猎杀美军阵地上的有生力量,猛烈的炮火不断,高处的机枪疯狂咆哮。 罗梅莎实战经验丰富,意志坚定。 他先是用SVD狙击枪干掉了对方的狙击手,然后组织战友反击。
罗梅莎一边战斗,一边狂奔进行侦察,试图将援军引导到守备军最薄弱的环节。 罗梅沙随后击败了敌方机枪小队,因为塔利班使用火箭筒摧毁了他用作掩护的发电机,并向他发射了步枪手榴弹。 尽管如此,罗梅沙还是召集了他的部下继续前进。
罗梅沙指挥他的小队狙击逼近的塔利班士兵,但三名塔利班士兵突破了战斗哨所的边界,他命令小队将他们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下并将他们摧毁。 罗梅莎还用手榴弹攻击了塔利班的机枪阵地,成功摧毁了后者。
罗梅沙随后被一枚火箭榴弹击中,弹片炸伤了他的脖子、肩膀和手臂。 尽管受了伤,罗梅沙还是设法与战术行动中心建立了无线电通信,协调空中支援,杀死了 30 多名塔利班,然后亲自拆除了其他几个塔利班火力基地。
克林顿·罗梅萨上士在负伤的情况下也坚持提供火力压制,帮助另外三名美军伤兵到达救护站,随后救出另外几名伤兵。 几名受伤的美军士兵被困在哨所较暴露的地方。 为了让伤员撤退到救护站, 中士的小队在猛烈的炮火中前进了 100 米,提供掩护火力以疏散更多的伤员。
靠着克林特·罗梅莎的努力,驻守美军重拾信心,重新组织起来,随后与大批敌人展开激战。 罗梅沙的战斗精神给美军带来了巨大的能量和勇气,他也是这场战役胜负的关键人物。
罗梅沙的英勇行为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2013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举行的仪式上向美国陆军上士克林特·罗梅沙(Clint L.)授予荣誉勋章。 罗梅莎也成为第四位因在阿富汗或伊拉克的英勇行为而获得美国最高军事奖的现役军人。 不同的是罗梅莎活了下来。 他只看到,那三名获奖的士兵战死沙场,他们得到的,不过是荣誉。
在基廷哨所的保卫战中,除了罗梅莎中士的出色表现外,还有蒂卡特中士的表现,同样神勇非凡。
(现实生活中的 Tee )
(电影中的蒂·卡特,由凯莱布·兰德里·琼斯饰演)
战斗结束后,卡特的小队也被火力压制,弹尽粮绝。 这名来自华盛顿州的士兵两次穿过暴露在敌人火力下的100米路段,为球队带回弹药补给。
在第二次补给运输中,一枚火箭弹在他的一辆无装甲战术卡车附近爆炸,爆炸使卡特失去知觉。
当他恢复意识时,塔利班已经突破了基廷的防线。 卡特的朋友斯蒂芬·梅斯也在交火中受重伤。 卡特毫不犹豫地穿过火箭筒和机枪的火力来到梅斯身边,把他抬进掩体,然后又返回去帮助另一名受伤的士兵。
在那里,卡特设法恢复了他的小队无线电以协调医疗后送,然后协助他的战友穿过 100 米长的敌人火力警戒线,将受伤的士兵转移到救护站,然后再次返回战斗。 卡特只有一支M4步枪,一直坚守在暴露的位置。 他坚守阵地数小时,一发一发5.56毫米子弹,击退了企图占领阵地的塔兵。
卡特和罗梅莎都战斗了 12 个小时,直到援军终于到达。 他们的英勇行为在影片中得到了详细的展现和刻画。 同样是在2013年,继罗梅莎2月从奥巴马手中接过勋章后,卡特也在8月获得了美军最高荣誉勋章,成为第五位在中东战争中获此殊荣的现役军人。
罗梅沙于 2011 年退休,他的故事被收录在他 2016 年与凯文·费达科合着的传记《红色排:美国英雄的真实故事》中。 卡特于 2012 年再次部署到阿富汗,并于 2014 年以中士身份从现役退役。
波蒂斯上尉,上文提到的最后一任哨站指挥官,战后因坚守岗位而被授予DSC杰出服役十字勋章,但这是仅次于MOH的勋章。 , who quick to , only got stars and no V they didn't catch up with any close . A lot of who died in and died in at this but in close all got Stars with V added. For , the first by Bloom and he was the next day after him. dead . The V or not is you are on the front line and you are on the in .
, 27 were the Heart for in , 37 were the "V" for , 3 were the Star, and the 18 were the "V" star medal. Nine were for .
9. Flaws of the film
The , while good, wasn't after all. In terms of , of , it is very .
First, the of the is not . there are two main in the film, the of their is not . After them, the of them is still vague. There is no for the , there are few inner , and even the faces are in a bunch of , which is .
, it is to talk about in this war. After all, the US heavy , and the of and the chaos of the scene have too many . Even this film is the US , there are still many , which are hard to .
Third, the US is . In , the of the Army and is too -, and it is . It seems that it can only be with , greed, and .
, the 's to hold the scene, and the and of the war are all , far from "The Hurt " and "Green Zone". As much as the to show depth, he was far from being able to do so.
There are still some flaws, all fatal to this film from a .
But fans who like war can still watch it. Its war and are very , so it can be as a cool movie.
*, this to the , thank you:
Can the war "The " "Black Hawk Down"?The world of the
from the novel by Ace TV, the of this movie makes wake up to the movie
Don't be by the full of -rate style, it's quite
A well-made war film A stage play that shows the of force A stage play why fails
20—The of the Fifth Power the Movie ""
(The comes from the , and the to the )
以上就是关于:这是我的战争攻略军事哨所-别被海报骗了,《前哨战》是近年来少有的战争片的相关内容